暑期社会实践周,训练营老师们在延安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四天。曾经的延安,在心中是那样神圣而神秘,走近延安,所有人用的最多的词就是“震撼”。来到革命旧 址寻访、聆听现场教学讲解,重温过去那段历史,训练营的每一位老师都更深地理解了党委副书记赵旻的那句话,“延安之行是一次精神洗礼或精神穿越,也是一次 寻根和缅怀……一次延安行,一生延安情”。
感受延安—— 关于理想与信念的故事
和许多人一样,来到这座红色的城市,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,营员们都在感受这座城市特有的气息,期待近距离体味和感悟延安精神,那是一个个关于理想与信念的故事。面对喧嚣的街道和拥挤的人群,营员们也曾有疑问,延安精神到底在哪里?
最初,营员们是从历史中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去体会的。在为人民服务的讲台前,营员们又一次与张思德烈士“相识”:一位参军十一年,入党七年,四翻雪山,三过 草地的老红军,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实干作风,曾经不顾个人安危,将十天左右的烧炭周期缩短到七天;曾经在长征途中尝遍百草,舍身救人。在枣园,营员们了解 了另一面的白求恩,一个世界级顶尖医学专家,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医生,不顾个人安危,来到一个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完全陌生的国度,为了理想,为了人民, 敞开胸怀,视一切困难如草芥。
日语系宋刚老师有感而发:“人之死是否有意义,是否重于泰山,不在于地位高低,不在于富裕贫穷,不在于学历如何,不在于能力强弱,也不在于寿命长短,而在于是否尽我所能为国家、为人民、为社会、为他人去奉献、去奋斗了,如果实现了这些,那就是重于泰山。”
逐渐,营员们从身边人群中,从平凡岗位的普通人身上,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传承。在宝塔山顶,讲解老师冒着炎炎烈日进行了整整四十分钟的教学,他对党的发展 历程如数家珍,对各个版本党章倒背如流,这样的流畅中需要怎样一种发自肺腑的热爱。在为人民服务的讲台前,老师冒雨在扩音器受潮情况下的坚持,又需要怎样 一种倾其所有的热情。在枣园,讲解白求恩生平的女讲师,没有高亢的语音语调,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激动人心的标语式口号,更没有刻意夸张的故事情节,当她 讲述自己所做的关于白求恩的调查研究,谈到自己在大量求证后内心滋生的敬意,描述去河北拜祭白求恩及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认识,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 了。
国际商学院宋衍蘅老师这样写道:“从每一位讲解员热切的眼神里,从每一位授课老师全心投入的讲解中,甚至从普通工作人员对延安一往情深的介绍中,营员们都 深深地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存在。对于他们而言,讲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或者职业,而是一种精神传承。在他们身上,营员们看到了强烈的使命感,也看到了普 通人所体现出的延安精神。”
延安精神,没有沉睡在革命历史中,它鲜活地生长在每一个延安人心里。
追寻历史——关于精神与物质的故事
延安之行 ,营员们试图在一个个历史遗迹、一个个文物中,感受那段历史的片段,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。
在杨家岭、枣园、王家坪等革命旧址,营员们参观了革命先辈生活和工作的环境,感慨于物质上的极度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度丰富形成的鲜明对比。
“每当我从一个领导人故居走到另一个故居,更具体的问题随之而来,就是在这样简陋、昏暗、潮湿的房间里,他们是怎么支撑下来,完成那么多的政治、军事和哲学论著,又怎样指挥了一场场战役?”这是许多营员们共同的疑问。
同样的疑问也发生在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,“认字就在背包上,写字就在大地上,课堂就在大路上,桌子就在膝盖上”,这是学员们艰苦学习环境的真实写照。即使 繁重的生产任务,也挡不住学员们学习的热情,在劳动间隙的大树下,在没有油灯的黑夜里,甚至在行军途中,也要在前面战士的身上挂上小黑板,记下单词。为什 么如此恶劣的环境,即使枪林炮雨都挡不住他们的学习热情?
在南泥湾,观看了博物馆中昔日南泥湾“荒山臭水黑泥潭”的模样,目睹了短短三年之后“到处是庄稼,遍地是牛羊”的陕北好江南,天壤之别,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?
也许,只能将这些奇迹归结于信仰,归结于精神的强大力量。小组成员讨论后这样写道:“这样一个贫瘠之地,当年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,甚至包括华侨和 富家千金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里有他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,这里有他们所追求的精神食粮。正是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渴求,才能够支撑他们不畏艰险、甚至 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,执着向前。”
的确,正是这种信仰的追求,让共产党人有了无穷的动力,而为了信仰而奋斗,让他们以苦为乐,迸发出惊人的能量。“共产党员用一种愚公移山的干劲与坚持,把 人迹罕至的“烂泥湾”,改造成了良田万顷的好江南。而这传奇的缔造者们,却从未感到一丝的艰苦。他们感受到的是干劲与快乐,是无穷乐趣。”这是高级翻译学 院霍斯亮老师参观后留下的感慨。
在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,不少人却会陷入空虚与迷茫,迷失了人生的航标。重拾历史,会找到另一个源泉,一个无穷的力量源泉。
“毛主席有一句名言‘任何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’,我们觉得,拿到现代社会,应该说‘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 ’,物质生活固然重要,但我们内心应该有藐视它、克服它的勇气和信心,如果能做到,就一定能把自己的教书育人和研究工作做好。”这是许许多多老师共同的心声。
把握今天——关于教书与育人的故事
体味到信仰的力量,体味到精神力量的强大,营员们也切实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身上沉甸甸的重担。“在面对教学对象学生的时候,不能掉以轻心,这不是简单的教 书的过程,更是育人的过程,是传授知识的过程,更是为人师表、传达做人道理的过程。”对于教师这个工作,中文学院白亮老师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的确,教师,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的名称,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饭碗。如何实现韩震书记在训练营开班仪式上提出的,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,以自身 的激情与理想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与理想,将青年学子真正培养成充满正能量的、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、有贡献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,成为了老师们关注的话题。
不同于单纯传授知识,如何用鲜活的事例说服人,用真挚的感情感染人,这是教育不流于形式,真正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。一味的灌输,很难收到好的效果,甚至适 得其反。思想政治工作年年做,月月做,究竟什么才是关键?许多人都有着相同的疑问。答案其实很简单,就是真实。从一位讲解员身上,中文学院杨旭老师就感受 到了真实的力量。
“她从自身讲起,讲到在做这份工作之前,对白求恩获得的两个“极端”评价是否有所拔高也有过怀疑,然后通过梳理得知白求恩的生活点滴和细节,一步步印证了 两个“极端”名副其实。既讲生平,又不是单纯的流水账,既讲情怀,又不是人为煽情,所有听众都被这种实在的、素朴的话语打动了,也包括我。”
一句实话胜过千言万语,用一颗真心感染人,用一段真情打动人,这样的真实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,也是震撼生命最强大的力量。
延安的教授、讲师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态度,也令全体营员们难以忘怀,又想起彭龙校长在专题讲座中的话语,“从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起,从身边 的事情做起,以一言一行感染身边的人,多关注学校的发展,多为学校的发展提建设性意见,做一个受尊重的北外人”
延安之行,营员们对这些期待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深入理解。“延安这四天,让我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去反思,用心去思考很多以前被我忽略的方面”,计算机系梁 野老师如是说。“以高度责任心对待工作,踏实认真、一丝不苟;以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,以微笑面对学生,真正深入学生,以学生为本,终身学习,志存高远,潜 心钻研,积极进取,坚持创新,力争教研相长,以所学服务学生、学校社会和国家,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民满意的好教师”,这是法学院姚金菊老师的感言。他们的所言,体现了全体青年教师对自身责任更为深入的领会与认识,也代表着为创造北外更美好明天的决心与力量!
(记者 彭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