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Home >> 思政工作Ideological >> 丽泽书友会 >> 正文

阅读重在激活力量——韩震书记与青年教师学生谈读书治学之道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15-04-24 [来源]:

“书的意义不是藏在冰冷的字里,而是在头脑中,在阅读当中生成的。能不能形成力量,能不能激发大家的力量,这是非常重要的”。4月23日,世界读书日,党委书记韩震受邀与40余位青年教师学生畅谈读书治学之道。

活动由宣传部丽泽书友会和校团委歆知读书会联合组织,党委副书记赵旻,以及来自院系机关的教师干部学生代表等作了交流发言,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海燕主持。

阅读可以穿越时空

“阅读是穿越时空的,如今,我们可以感悟孔子、老子的智慧,也能阅读世界各地的经典作品,这增加了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”,韩震表示,读书是人越来越文明的一种表现,它有一种穿越的力量,有了这种力量,人类才越来越加速度的发展。

关于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,党委副书记赵旻则将书与人类的历史比作记忆与个人的关系,“有了书才有了人类系统的记忆,同时书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,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后人”。

针对有学者将更早时期的人类与山林、土地等自然界的关系也定义为阅读的观点,韩震表达了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,从本质上来说,阅读是对文字的一种认知活动,“文字实际上是把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,使得每一代人都站在前一代人的终点和高度上”。

关于文字的魅力,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董希骁认为,视觉事物当中,文字是第一位的,因为文字包含的信息更多,可以传承的东西更多。

韩震进一步指出,阅读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,影响人类历史,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,“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,到金文到帛书,再到造纸术的发明,还有从 唐代雕版印刷到宋代活字印刷,每一次书写材料和刊印技术的进步,都改变着阅读方式,进一步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,进而改变着人类历史的性质”。

针对当下的网络阅读,韩震肯定了网络技术对于阅读广度和深度拓展的进步意义。他说:“网络瞬间提供爆炸性的信息,增加了可选择性,符合人的个性化的选择需求,使阅读越来越具有民主性和互动性”。

大家结合自己经历,重点交流了网络技术对于阅读的影响。赵旻认为,现代信息技术动摇了读书的基础,多媒体发展对观念的改变不能低估,“今天获取知识可以更 便利,技术手段更先进。但也要看到,改变的是形式、方法、手段,核心还是前人创造的知识,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是利用新手段,把更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素质”。

中文学院青年教师白亮认为,技术性使得当前很多的阅读变得非常便捷。他说:“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向图书馆借一本经典书有时很难,现在的学生永远不会在意书源 问题,他可以在网络随时随地下载各种版本。”研究生会副主席俞飞谈到,网络时代使自己整理读书资料的方式也有变化,读书笔记不再是卡片或者手抄,而是电子 版,这没有影响到自己的读书兴趣。

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

韩震指出网络阅读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同时,也分析了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影响。“忙于选择,忙于浏览,忙于做各种各样的事情。现在可以随便化阅读,知道的很多,但是深度理解和系统性理解不够,网络时代更需要独立思考。”他说。

阅读的意义在哪里?韩震表示,现在是信息爆炸,而不是知识爆炸。有些事情不是说知道就行了,不是说知道的多,就一定什么都懂。他告诉大家:“阅读绝对不能 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扎根,是要激活我们。如果没有激活的话怎么办呢?就有可能不知不觉的被别人洗脑。”

要独立思考,怎么独立思考呢?韩震将这一问题抛给了大家。他建议大家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精神,将马克思主义看作认识改造这个世界的武器。他说: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获得青年人的青睐,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,其魅力就在于具有批判力量。”

韩震以欧洲文艺复兴为例,提出了“一个民族也好,一个国家也好,要想振兴繁荣,应该具有自我反思、自我修正的能力”,他认为,正是因为西方文艺复兴突出了 人性、个性、自由、平等的概念,才极大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,进而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原理性的支持,推动社会加快向前发展。而当时的中国,很多还停留在 经验积累的层面上。

对于韩震提到的“批判性的重建”,中文学院教师唐利群表示赞同,她介绍,中文学院读书会就有一个主题叫批判性的理论文学,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通过读书去选择,去评判,最后独立思考。

“爱读书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学者”,韩震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,通过阅读,学者会越研究越宽,写东西越写越有写处,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,你有一种 新的想法不表达出来会觉得非常痛苦,这个时候你就进步了”。对此,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琛也深有同感,她表示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从翻译英国社会学家安 东尼吉登斯的《社会学》这本书当中汲取的灵感,自己的学术生涯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。

读书要解决好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

书应该怎么读?韩震告诉大家,无论读哲学书,还是其他书籍,既讲究时机,还要注意差别对待。

关于读书时机的把握,韩震认为人与书的会面需要机缘。他说:“每个人由于背景不一样,读的书不一样,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读书感受也不一样。所以说有一些书,不能读早了,读早了反而不好,理解不了,就觉得这个书没有什么看头。”

不同的书应该坚持怎样不同的读法?韩震建议大家:“有一些是浏览,你不能任何书都读;有一些书读其中一部分,属于知识性的东西,没有智慧性的东西在里面, 用到什么就读什么就行了;有些需要从头到尾的多次细读。因为两次读同一本书,理解也发生变化了,读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了。”

要打开思路,培养独立思考的品格,韩震建议大家,读小说可以,历史类的书也要看一些,但是哲学方面的书要多读,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。他非常赞同日本稻盛 和夫的人生哲学和经营哲学:人生或工作的结果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。能力和热情的幅度都是从0分到100分,但是思维方式的范围是负100分到正100 分。“你思维方式错了一步,哪怕只是负一分,结果都会变成负值,而且越是热情足,能力强,就越会造成大的负面结果”,他说。

关于如何读书,赵旻表示,应该注意选择性,“在专的基础上延伸或在博的基础上专深,以确立专业阅读、兴趣阅读的导向”。他认为,还要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的 态度,“读书是一种习惯,要嵌入自己的生活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;丰富读书的形式,把现代技术作为获取知识的新手段;重要的是养成能冷静读书的意志,‘板凳 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著一字空’,不下功夫,只能了解皮毛”。

谈到“读什么怎么读”,一些教师干部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。保卫处李勇谈到:“不仅要自己一个人读书,还要多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交流,这样能够拓宽自己思考 的广度和深度。”俄语学院黄玫认为,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读专业教材,还要读文学经典,读哲学、心理学等,这对他们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非常有益处。英语学 院辅导员张春霞谈到,应让学生回归书本,摆脱浮躁环境的影响。她建议在大一的时候给每位学生推荐一份书单,并检验学生是不是读这些书。

最后,韩震希望北外的青年教师,能够潜心研究学术,追求卓越。“教书育人需要一个更高尚的灵魂,更广博的知识,更宽阔的视野来开启学生的创造力,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、技能,这个时候你有更新的思维,更广博的知识视野,你才能够激活他”。